古时的广州地区,是一片浅海,海中的丘陵、台地和众多的岛屿,一面受到海浪拍击冲蚀,一面接受珠江携带来的泥沙,泥沙不断淤积,逐渐演变成陆地。平原开始露出、发育,其后形成今天的珠江平原,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部分。这些陆地不是一下子连成一片的,它们之间还有宽阔的水道相隔,这些水道经过数千年的泥沙淤积及人为的围垦、填埋,慢慢演变成珠江河网。
距今约六千年前,现时珠江以北的地区,大致由三个半岛组成,以后逐渐淤积成为一个整体。珠江以南的地区,原是几个海岛,后因淤积逐渐连成一片,如以宝岗为中心的小岛、以石榴岗为中心的小岛、从凤凰岗到七星岗一带的岛屿等。在北面三个半岛与南面多个岛屿之间还有不少小岛,最著名的有海珠石、海印石、浮丘石。
在秦朝时,现时的中山四路已是江边。汉朝时,珠江北岸位于现时的西湖路,南岸靠近现时的下渡路,河面宽约2000米。晋朝时,江边已移至今天的惠福西路坡山前,河宽1700至1500米。唐朝时,北岸位于现时的惠福路以南,江面宽700至650米。清朝时,北岸在今十三行至新河浦一线,南岸移至今南华路,河宽缩至500米。现时珠江在市区段的河面宽仅180米,最窄处的西濠口仅120米。
有研究认为,广州曾经历多次海侵,最近一次距今约2500年前,海水直达越秀山下,在越秀山以南,除少数丘陵、台地外,全被海侵。其后经历数百年,海水才逐渐退出。这就是孙吴大将步骘重建番禺城(即广州城)时,登高望远仍见“巨海浩荡茫茫”的原因。
因为珠江在古时的河面比较宽阔,所以有“小海”之称。现在广州人还习惯把渡江叫“过海”,一些地名和建筑物也带上“海”字,如靖海路、镇海楼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