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赞 · 守护 · 传承
说起中国的北斗,在一般人眼里可能没什么,他们认为中国若没有北斗,也还有美国的GPS、俄罗斯的格罗纳斯、欧洲的伽利略。
但同样的问题,在另一个人的眼里,它就有了什么了!
他就是中国的一个军人。他叫卜庆君。
北斗人物:卜庆君
卜庆君,1939年5月生,江苏徐州人。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,少将军衔,教授。解放军测绘学院天文大地系专业毕业,本科学历。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局长、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。中国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”科研、建设项目的研发创始人之一。
探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
1985年,卜庆君出席GPS全球定位系统论坛会。会上,美国军方代表宣布对GPS的应用提出了三条限制措施。卜庆君坚定地认为美国人是靠不住的,中国人一定要搞出自己的导航卫星,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子,才能不受制于人。
1985年10月,卜庆君得知中国科学家陈芳允院士在动力法测地学术会议作了“利用两颗卫星就可以解决地面定位问题”的演讲,后来被归纳为“双星定位”。卜庆君意识到,这似乎就可以用来开展中国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,他马上联系了时任国防科工委的副主任沈荣骏,讲述了他的想法,两人一拍即合。
得到鼓励的卜庆君直接去了陈芳允院士家里,并说明来意,陈芳允告诉他:“其实我们已经研究两年了。”作为著名的电子学专家,陈芳允院士和其他同事两年来的研究,成为了日后“北斗计划”的理论奠基者。
依照”双星定位“方案,卜庆君很快向沈荣骏副主任汇报并得到大力支持,之后又得到了原国防科工委五局的大力支持。
接着,卜庆君又向总参起草了一份报告,正式提出建立中国军队自己的导航定位系统的想法,也得到了总参首长的支持。
为此,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拉开了研制、应用和发展的序幕。
将北斗视为己出
“
人生的转折大致是在每个坚持不下来的那一刻!
1995年,国防科工委正式向国务院起草报告,要求落实其研制生产经费问题。此时,国务院提出项目虽然很重要,但经费保障有些困难。国务院要求,将双星定位项目的立项工作推迟安排,目前可以做些预研任务准备。
卜庆君听到这个消息,心里十分着急。
他立马向时任国防科工委的王统业副主任报告了自己的想法,恳请首长们,千万不能再回到预研阶段,一定要坚持双星定位的立项安排啊。
电话那头的王统业副主任,听着卜庆君十分着急的话语,他非常理解,他自己也是一名军人,他也有着像卜庆君一样的强军胸怀,他当即答应卜庆君要想尽办法解决。
之后,经过国防科工委首长的认真研究,决定将另外两种型号卫星的发射备份星取消,将其所用的资金转移过来搞双星定位,以确保双星定位的项目继续进行。
卜庆君说,一块石头刚刚落地,可屋漏又遇连阴雨。
1995年,卜庆君又遇到了一个他没有想到的问题,航天部机关提出,由于五院“921”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任务太重了,建议把双星定位系统的研制任务,转移到上海航天局去完成。
听到这个消息,卜庆君的脑袋嗡的一声,像雷劈了一样。
从1985年到1995年,五院从技术途经论证到总体设计,以及重大技术的攻关,经历了近十年研制过程,已具备了制造发射卫星的技术条件和成功经验,若此时换将,更换人马,无疑对项目是个打击,势必要造成该项任务的推迟。
航天部的领导们也清楚,转移阵地毕竟不是小事,他们传出话来,拟向时任副总长曹刚川征求一下意见。
卜庆君得到这个消息后,马上给曹副总长的秘书打去电话,请他向首长讲明不同意转移阵地的做法。还好,他的想法得到了曹副总长的肯定。卜庆君心中的那块石头总算又落了地。
可随后面临的选址问题、建站所需经费问题、技术人才等问题接踵而至。面对这些“硬骨头”,卜庆君一一啃下,奔走呼吁,用了近十年时间,使北斗在国家中立了项,拿到了建设经费。可以说有了卜庆君坚持不懈的努力,才使陈芳允的“双星定位”变为了“中国北斗”。
北斗科普小TIP
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名称也正是卜庆君所起。
卜庆君入伍后,一直从事大地专业,天文观测,夜空中的北斗一直是他定向定位的主要测定对象,英雄所见略同,卜庆君拍了拍脑袋:“就叫北斗吧!”
从此,中国的北斗就这样诞生了!
内容源于《北斗英雄》